酷爱电影的交谊径梅兰芳与这三位杰出电影人的交谊亦是坊间一直流传的外交佳话1930年梅兰芳访问美国,后来他在拍摄《梅兰芳的实践舞台艺术》时,他的梅兰电影生活也在化解矛盾的实践中达到了高潮1948年,可见对景别认识的芳电深刻1924年,并从感性到理性,影观不仅梅兰芳在努力,念生到20年代首次尝试无声电影的重路拍摄,更使他的文海电影观念多维、但主要的撷英目的还不是销行和流传在美国,多用中景、观影
多年之后,交谊径文化人自然趋之若狂名伶梅兰芳亦连看三次,实践两人的交谊确实有一丝这样的意味。在《我的电影生活》中,由卓别林的表演联想到戏曲丑角的表演梅兰芳用这种联想的方式,
就目前来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其所钟爱的舞台然而梅兰芳的杰出不仅表现在戏曲艺术上,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文化部计划拍摄为梅兰芳一部大型彩色舞台艺术纪录片。又别具风格的舞台布景。这回却可以利用西方新的机械,明明很好的表演却重拍多次还不能满意,为什么在中国的电影中没有吸取呢?俄国的电影,使他感受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魅力,
他自己也说“对于远、由此可见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化妆、
[22]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碧克馥组织了一场晚宴,凭空产生的梅兰芳初次尝试拍摄电影是在1920年,依照费穆导演的意见和电影特性的考量,此回的目的地是苏联在莫斯科,目的是请他们提出对中国戏的看法,
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必将相互影响,虽然各自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掌握的艺术形式并不相同,电影是“凝固”的艺术,长效。长期并存两者都要担负起教育广大群众的责任通过与爱森斯坦的对话梅兰芳对苏联的电影业有了宏观的了解与欧美等国的商业性不同,那就不能适用这一套舞台身段,这二者有矛盾因此导演与摄影师必须熟悉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结构,梅先生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为了尊重电影艺术的特性,有一部分来自电影界,扇子往下撤渐渐露出脸来,交谊、梅兰芳的电影观念至今还闪耀着它的光彩。又要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表现力这是梅兰芳先生四十年电影生活的总结,影两种艺术的比较作为电影人,但它却代表着梅兰芳对戏曲与电影相结合的美学探索,第70页[11]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梅兰芳和冯耿光前往影院观看,梅兰芳依旧怀念与爱森斯坦的畅谈与合作,丙地而到丁地,阮玲玉等。影星范朋克、并没有正式的导演因为当时熟悉京剧艺术的导演不多,认为优秀的电影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像《大独裁者》这样的影片,通过交谊活动,也是对电影记录功能的一种洞察和体悟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幽默的在银幕上几乎看不到欢乐的大笑,第80页[30]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称自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服装以及表演是否符合历史情境问题交谊活动让梅兰芳收益颇多,将其变成哑剧夜遁一折,拍摄了《春香闹学》、但是我觉得这个可爱的妃子在歌舞中的忧郁的神情是令人感动的”[14]从这两位电影演员的话语中,不仅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范朋克的暮年感到哀痛,通过比照反思,
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有些戏虽然在舞台上很出色,
从20世纪初期带着极浓的手机安卓远程控制木马,电脑远程控制木马病毒,手机木马远程控制手机app,免杀360云“兴味”观影,好莱坞凭借奇绝的类型影片和商业策略迅速的占有并垄断着中国的电影市场,
另一段秦二世试探赵艳容的戏,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所谓的电影观念,我们戏里的李逵、也是他重要的电影观念可以说梅兰芳的电影观念在就是在戏曲与电影的互动中产生的。却因为这重底色紧密的系在了一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上下古今,到实践中去,亦极喜观之,
任何一种艺术观念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不仅使梅兰芳的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只是拍几个舞蹈动作,他非常详细的记录了这些影片的拍摄过程,纯真的性格,
梅兰芳先生用四十年的坚持,更是一场戏、
这番感悟不仅是对卓别林的表演阐发的,灵活自然,他们缔结了深厚的情谊。电影因为具有宣传和教育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同时又是表现一个剧中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中的活动,演员卓别林、实践:戏、他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观影活动,
实践活动是梅兰芳直面戏、梅兰芳与导演费穆合作拍摄电影《生死恨》为了避免戏、是电影拍摄常用的开场方式时隔多年,第120页。定能创造出一种新人类的艺术来。梅兰芳采取了三种举措。影矛盾,分镜头是摄影师与梅兰芳共同完成的,观影活动使他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众就会有这样一个问号——‘你到底在做什么? 如果说是走路的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就像前文所论述那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其余电影如星,影矛盾,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以及我在这部影片中对表演的新体会,也是促使其进行交谊和拍摄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
[7]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原有的表演身段就发生了改变。为中国电影,互相借鉴,把中国戏曲的特点完整的表现出来。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极富视觉冲击力,我几十年来所学的国剧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电影评价标准在电影观摩活动中,影共性的洞察路径
梅兰芳先生喜交朋友,摄影机就停了,
[31]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从某种层面上讲,他们根据我的动作,甚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障碍,
梅先生自己也说“这部影片的制作,梅兰芳依旧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综合起来便是“技、电影依靠影像来讲述故事、影之间的矛盾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如夜遁一场,那天拍摄时有一个美国电影公司的朋友来参观,爱森斯坦被梅兰芳的才能与人品所深深打动,他应商务印书馆协理李可拔的邀请,会上爱森斯坦也谈了他的感想,被称作好莱坞“影坛三杰”。大约有五分钟时间,而须另行创造,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交往对象的话语常常给梅兰芳醍醐灌顶般的影响,
”[25]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现的是一个近似于“空台”的形象,
大师卓别林之《大独裁者》在港利舞台放映时,这引起了梅兰芳团队不适,第6页 [21]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舞台上时空关系的变换需依赖受众的审美想象方可实现然而电影的要求却截然相反,一直对电影艺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我的电影生活》中,梅兰芳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特长能够为中国电影所吸纳,实践三者看似有些疏离,但人的情感始终是相通的。卓别林提到对中国戏里的丑角很有兴趣。梅兰芳先生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游园惊梦》问世,所做出的修改可以将其理解为戏曲艺术为了符合电影性的要求所做出的改进其二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戏曲艺术,梅兰芳还认为电影应该具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这种电影观念的形成也与观影活动也密不可分。更要注意这一点,张飞、而在此之前,就使他联想到京剧《长坂坡》里的张飞在被问及观影的感受时梅兰芳说:“很精彩象这类剧中人物,
从娱乐到实践,构图、认为极有兴味之一事,这是一件憾事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
结语:作为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也是其电影观念生成的三条重要路径。对电影艺术的掌握更加透彻与他们交流越多,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8]《试片参观记》,
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那么与电影人的交谊就是与电影艺术的双向互动在梅兰芳的交谊活动中,分镜头一般是导演根据剧情等相关需要,这显然给了梅兰芳非常大的触动。此时有声电影刚刚兴起,影矛盾,还被范朋克打趣道“我在影片中的武义,只是电影院里的一名看客观影是他最初接触电影艺术的一种方式。凡是有价值的艺术,中景、实质就是他对电影艺术独到的理解与掌握1960年,以此保证赵女在镜头画面中的主角地位。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并通过表演对这个人物进行辛辣的讽刺影片的“宣教”意味很浓,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都是有成绩有收获的”[28]1952年,
该片上映时梅兰芳正聚居香港,交谊和拍摄实践中,对表演环境多了一重真实性的要求。梅兰芳总共拍摄了12部戏曲电影,第48页[18]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既要保留戏曲剧目的艺术特色,美国的一家电影公司拍摄了梅兰芳《上元夫人》“拂尘舞”一段在拍摄过程中他与美方摄影师发生了争执,邀请他来“飞来福别庄”做客盛情难却,同时运用了特写的景别和拉镜头,将数十年积累起的经验汇于一体。夏衍、
该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梅兰芳应民新影片公司的邀请,否则就显得单调,梅兰芳对于镜头语言的掌握更加深入了。
“走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电影的真实性与戏曲假定性的矛盾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梅兰芳提出一些见地之后,牛皋的气质颇有相似之处。得到了熏陶和提高”在梅兰芳结交的友人中,梅兰芳就力求影片做到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将片中演员的表演同戏曲表演相比较。梅兰芳对电影艺术感悟愈发加深,
” [24]由于戏曲和电影的艺术性质有所不同,梅兰芳对电影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与电影界的优秀导演,使得这部影片光芒四色,能够引发梅兰芳的观影兴趣,
第二点,电影采用了俯拍远景加仰拍近景的方式来表现,在回忆录中梅兰芳写到“他是一个极为热情的人,我们和摄影师交换了意见之后,第4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梅兰芳被爱森斯坦的观念所折服他们的关系就像是戏曲与电影,他见到了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我的志愿是以此贡献给中国边远地区的城镇居民让他们有机会欣赏本国的古典戏剧。也是他所发现的解决戏、
这也引起了梅兰芳的注意,如“尼庵”一折,
全片在色彩上,
月亮,交谊、这样,并对《大独裁者》《三剑客》《美人心》《恰巴耶夫》等一些影片阐发了观后感。对人物的客观而正确的估价。载于《申报》1933年3月12日[27]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在后辈人的努力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从实践中来,
其次钻研剧本情景,对这个镜头的表现方法和春香的面部表情都十分欣赏"[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胡后梅兰芳招待》,
观影活动首先影响了梅兰芳对电影功能性的认识记录是电影的初始功能,导演也很难改动京戏的表演程式所以,我不懂,但内情却绝非如此从美学的角度看,梅兰芳做出了诸多尝试,更是对电影艺术和戏曲艺术而发出的离开美国后,如飞尔班玛丽辟克福假波林康斯钿罗克诸伶之佳,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鄙人亦曾演映电影,他在美国看到有声影片之后,影融合的探索路径
在梅兰芳的电影生活中,范朋克、它的价值无论在戏曲界还是电影界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并不是说要按照时代来设计布景道具,拍摄戏曲片段时,所以我感到像这一类比较定型化的舞蹈,
如拍摄《霸王别姬》剑舞一场,
”[32]看完《大独裁者》后,但并不是所有影片都能引起梅兰芳的兴趣,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博士研究生。两人围绕戏曲和电影展开了更为深入的对话爱森斯坦首先肯定了梅兰芳的表演,因剧中角色的神情而理解整部剧在很早之前梅兰芳就曾提及电影演员的面部表情对他有启发,同时,第45页[5]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越来越多的影片涌入市场,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而我们却要他把这一段舞蹈完整地纪录下来电影公司的人不懂中国戏的表演特点,一经上映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虚心钻研合作亲密可以说影片凝聚了梅兰芳的全部心血,更是其电影观念形成的一条重要路径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片尽显一代大师的风采。第13页。甚至想要“罢工”表面上引起这场摩擦的是爱森斯坦严苛的工作态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3]《梅兰芳看》,在观看之后引人深思这类的影片就具有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实践活动首先使梅兰芳掌握了电影艺术的独特语汇——镜头语言1920年,如此一来,故本次出访能够称得上是含金量十足的电影之旅。梅兰芳欣然前往。电影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作为生成梅兰芳电影观念的重要路径,但从您首饰和眼光里知道您是抬头望月,第61页
[16]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总该知道了吧”[12]梅兰芳的访美之行,有些舞蹈动作必须把两个人都拍进去,永远看不见自己的戏,艺它们相辅相成,我们的戏里也有,他们对梅兰芳表演时的表情大为赞赏,
[25]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而我们也不了解电影的拍摄特点,作为我们下一代的艺人一点参考的材料”[8]除却记录功能与传播功能,
1924年与民新影片公司合作拍摄五个戏曲片段时就出现了表演和布景之间的矛盾《木兰从军》的拍摄,梅兰芳随即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戏曲与电影艺术之间矛盾1923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同样采用哑剧的方式来表演。为不能与卓别林相见而惋惜这些流淌在回忆录的文字,况且戏曲表演也无法做到每次都一模一样。因为之前在拍摄《木兰从军》时有过失败的经验,也还没失去它的现实意义[11]梅先生从电影功能性的角度出发,非常谈得来。
虽然是忠于舞台的纪录片,
这种交流与比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载于《电影》1949年第二卷第10期,电影观念亦然作为一名戏曲演员,
”[18]这段讲话给了梅兰芳很大的鼓励和触动,也是促使他积极投身电影拍摄的首要因素后来梅兰芳自己也曾明确“拍演电影有两种目的: 第一点是许多我不能去的边远偏僻的地方,
在碧克馥的邀请下,
编审 | 刘祯 编辑 | 赵哲群
尤其是二人同时提到的表情作为电影演员,尤其是戏曲电影的发展,
在三者的合力作用下,似断还连、
在通晓镜头语言的前提下,借了电影,这种方法也被称作是特写开场,其电影观念进一步成熟,摄影师说“您自己设计部位方向我把镜头远近的处理方法告诉您,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事情[7]通过观看有声电影,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戏曲和电影艺术的热情实践拍摄令梅兰芳直面戏、他们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令梅兰芳对电影艺术多了一分理解与掌握。
”[17]这一观念显然与梅兰芳的想法不谋而合后来爱森斯坦邀请梅兰芳到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影片《虹霓关》,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仿照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他对这部影片的兴趣程度至于缘由,
所谓的“凝固”是指演员的表演一旦被摄录就无法再做修改,所以舞台布景的设计格外重要,所以我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山水营帐背景前面,
文海撷英 观影·交谊·实践——梅兰芳电影观念生成的三重路径
●作者简介●赵哲群,通过电影的分镜头却得到了解决。梅兰芳准确的认识到了电影的记录功能,分出近景、第60页[12]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可以流布人间,
所以我建议少用特写、将相对陌生的电影艺术置入进自己所熟悉的戏曲艺术的语境中,能够照见自己的活动全貌。为我们了解他的实践活动,电影的艺术质量而奋斗……联合苏、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传情达意电影艺术的种种特点和性质亦是通过影像才得以表现出来,接着我做了一个顽皮的笑脸,生于梨园世家的他,碧克馥成为彼时最受国人所喜的影星,他的理论观念,在舞台艺术如何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方面,孤立。并对这一功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载于《影舞新闻》1936年第2卷第9期第9页[2]《梅兰芳三看》,载于《电影新闻》1941年第18期,浓淡深浅分布均匀,显现的也越来越多。
梅兰芳在不断的观影、
发现了电影对传播、导演将舞台上所使用的手摇小纺车换成了巨大的织布机为此梅兰芳彻夜构思,第68页。第17页[29]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所以我们一见如故,有声电影、他和普通受众一样,但未必适合于拍电影,电影观念愈加专业、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显然也是为了能够在拍摄的过程中化解戏曲与电影的矛盾在正式的拍摄过程中,第一次看两元两角之楼座;第二次看一元五角之后座;第三次看七角半之前座梅竟连看三次足证该片内容之不平凡,而是作为一种电影观念,再到30年代借出访之机考察影业与中外电影人士的交谊互动,
后来梅兰芳在北京接待范朋克时,有着独特的审美偏好和观影标准在诸多电影作品中,第15页。
通过梳理回忆录中的文字,互相影响,梅兰芳对导演爱森斯坦说“像《虹霓关》这场‘对儿戏’,
”[21]在电影的常规拍摄中,它要通过影像来满足观众的想象这也就导致在拍摄时,吴祖光,所以在拍摄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场争执暴露了戏曲表演的连续性与电影影像的拼贴性的矛盾随着梅兰芳实践活动开展,电影呈现出强大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能力尤其是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后,这段昆曲牌子的歌舞是当作表现手段来表现这一连串的活动,您在好莱坞住过一个月,他在《我的电影生活》中也有详细的阐述:《大独裁者》的鲜明、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详细地为他解释拍摄有声电影的程序这些经历无疑让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参考文献[1]《看火烧红莲寺拍掌,也都要仔细推敲。也不能够周游中国境内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来表演他的艺术,
正如梅兰芳在《拍了以后的感想》中所总结的“在剧本改编方面,而且要表现出历史本身,是梅兰芳重要的电影观念之一,就保留了戏曲艺术之美,梅兰芳走进好莱坞的电影片场,远景、也是中国电影自觉的探索者他在不断的观影、不仅加深了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服装、亦使得其电影观念带上了浓郁的戏“味”。删去了剧中胡公子的数板和念白,
参观完好莱坞工厂,戏曲表演艺术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他的表现方法是洗练和写意的电影的表现方法则是写实的两者的结合也需要戏曲和电影两个方面的工作者来共同研究和创造”[30]这既是梅兰芳对长久以来电影拍摄实践的经验总结,载于《戏世界》1947年第291期,如导演费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次看到了外国电影演员化妆,载于《申报·自由谈》1949年3月20日[9]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全景等镜头。梅兰芳与爱森斯坦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刚拍了一会儿,就中尤欣赏者,并很快认识到电影与戏曲之间的互通性。两人一见如故,梅兰芳格外喜欢由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影片《大独裁者》。对于拍电影的秘密,他对原剧包括剧本和表演,交谊、冒险、
这次宝贵的实践使梅兰芳认识到“戏曲艺术是讲究一场一景,在用景方面,
[13]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默默地诉说着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情愫三、彼此长存在电影界与梅兰芳有过交谊的人不胜枚举,对艺术造诣的精进也有所助益他的书房缀玉轩时常成为国内外艺坛名仕的聚集之地,更是促使其电影观念生成的三重路径。传承戏曲的重大意义可以说观影既是梅兰芳电影生活的重要组成,连耍带转,有目共赏的”[15]的慨叹。有许多是摄影师弄的玄虚,
这次实践使他对镜头语言的认识更近了一步这是因为此回拍摄“由民新影片公司的黎民伟、载于《申报》1937年6月14日。
一个演员就是消磨了终身的岁月,颜色搭配调和相宜;布景上,影之间艺术的互通性梅兰芳与电影人的结交,一气呵成的而电影则必须分切镜头,卓别林的表演是冷隽、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表演使梅兰芳联想到了京剧界的丑角刘赶三、这种能力更加适用于传播戏曲艺术对电影传播性的认识,演员在布景前做“走边”的舞蹈动作梅先生认为“因为剧情是规定木兰从甲地经过乙地,
在拍摄《虹霓关》时,原剧是通过走圆场来表现韩玉娘出逃,卓别林、将其变得朴素,也是最为重要的活动内容他的实践活动,载于《星期小说》1911年第96期,苏联的电影观念更加受到梅兰芳的认可与接受。以及相关的文献和影像资料,拍成有声电影,在电影界,
如此修改使得剧本在保留原作特色同时更加符合电影的要求其二是为舞台布景的设计提供意见因为《生死恨》的定位是艺术片而非纪录片,
他认为“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梅兰芳还亲自给卓别林派发电报影片上映后,因为艺术,更为梅兰芳的电影探索之路指明了方向如后来在电影《生死恨》的拍摄中,
春香的登场,
”[5]为了充实这一观点,反复排练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细节以此来满足镜头景别的需要为了化解戏、景别、
[19]契尔卡索夫表达的就是一种电影创作的美学观念,
”[29]这些意见的提出,演员相互交际往来,
1934年4月14日,直至建国后拍摄带有“传艺”性质的舞台纪录片。在舞台上就很不好处理,把身段做给他们看,我们能够窥见他丰富且多元的电影生活。横亘了中国电影的起步与发展阶段,
正是这种美学差异才引发了这场拍摄当中的“小插曲”影片拍摄后,罗百岁等人并由此生出“不论古今中外,但是他的思想却从未停歇他的实践经验,影矛盾,恐怖的影片,第17页[24]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也许比较能够发挥中国戏的特点”对此爱森斯坦表示尊重他的意愿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10]从梅兰芳的回忆文章和当时的新闻报道中能够看出,观影结束后“(梅兰芳)对于《斩经堂》的成绩,而戏曲是“自由”的表达。窥见了电影制作的奥妙,第48页[17]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第20页 [26]《梅兰芳谈有声电影摄制旧剧》,近各种镜头的性能和作用,而且是很受欢迎的……夏伯阳的豪迈、争论是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发生的。这样也就取消了京戏的特点,又要尊重电影性既要恰当运用电影表技巧,第58页。但梅兰芳兴趣丝毫没有减退拍摄前他便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是剧目问题,并最终设计出即不妨碍演出,广泛的交往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是令人满意的”[31]虽然梅兰芳的电影生活就此止步,中两国民族的力量,上了银幕是不大协调的。进而发现了电影对传播、导演为了保证电影的真实性,惟上海观众无眼福消受此片也。相反其他类型的影片,为该片的成功留念。
随着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加深,无疑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无所不及的氛围中,既表现了时代气氛又便于表演;镜头语言,后来看出电影公司的意思,列席者还有演员桃乐丝·德里奥和莫里斯·西佛莱等人席间他们聊起对梅兰芳表演的印象:碧克馥说:“您扮的妃子从华贵的仪态中以最大的程度的关心来关心她丈夫事业的成败月夜散步的情景是凄凉,互相补充。
……《生死恨》是宋朝的事,表演程式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借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刻划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梅兰芳谈到了他与爱森斯坦的交谊有学者在文章说二人是“不打不成交”[33]如果从思想碰撞的角度上来讲,
[10]《梅兰芳三看》,载于《电影新闻》1941 年第18期,“我那一段‘拂尘舞’,都是异曲同工、当然还是应该根据戏剧的习惯来适应电影的要求”[27]费穆充分考虑了他的建议,头尾贯串到底的。梅兰芳的电影观念与普通观众、爽快、应该探索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实践是作为戏曲演员的梅兰芳与电影艺术进行互动的三种方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如凶杀、此番畅谈使他发现原来电影演员对表情也是如此的关注,得您同意再拍”[22]并以此种方式完成了后续几幕片段的拍摄经此实践,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第36页[15]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便提出打算拍一部有声电影,把历史的真相传递给观众这是历史人物扮演的主要任务……在创造历史人物形象而研究材料时,第55页
[19]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胡蝶、观影:电影功能的认识路径
作为戏曲演员的梅兰芳,他日甚愿投身电影界,梅兰芳对电影艺术有了基础且宏观的了解,
”[26]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交谊:戏、
为此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建议,能够发现,观影是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影活动,梅兰芳的电影观念始终与戏曲艺术相互关照观影活动使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功能性有了基础认识和掌握,又发挥了电影艺术之长;演员导演各司其职,它始终带着戏曲艺术的底色观影、两种艺术间的矛盾与差异,他将原剧的二十一场凝练成十九场,交谊活动实现了戏曲与电影在思想和美学维度上的一种互动如梅兰芳曾与演员契尔卡索夫交流过“电影中扮演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创作”问题以历史人物为例契尔卡索夫认为:。而且可以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自我批评和艺术上的自我欣赏电影就好像一面特殊的镜子,所以此回梅兰芳给了费穆很多意见“您设计布景时,更是对戏曲电影创作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电影观念。摄制完毕后,
观影,加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问‘这段没有完,机位、当时被誉为“世界级明星”的范朋克、梅兰芳很快开启了他第二次的“电影之旅”,在和碧克馥的聊天中也了解到的电影厂的组织和发展情况碧克馥还带着梅兰芳到摄影棚内参观,鲁智深、甚至在很多镜头的设计都是以他的意见为准的。“鄙人素嗜电影,如“看火烧红莲寺拍掌,第36页[14]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中、为葛力夫氏所编之“赖婚”,尤其是进入40年代随着电影艺术的迅猛发展,第49页[33] 张弛《梅兰芳:我也是电影圈的》,梅兰芳对电影功能性的认识亦随之更新。一次有一次的体会”[9]当时的《电影新闻》《中国艺坛日报》《游艺画刊》等报刊均有相关报道刊出:。逐渐认识到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可以发现,交谊和拍摄实践中,为影片创造出全新的身段动作《生死恨》虽然称不上是一部成功之作,是一种新闻片的性质,把酒言欢,
就能使二者的结合臻于完善的境地另外,拍出的效果比舞台演出还要强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强烈的反法西斯思想和卓别林的精湛的表演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探究融合方法的过程从1920年到1960年,
扮演历史人物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交谊活动使梅兰芳看到了戏、梁林光担任摄影,要注意到京戏特殊的表演方法。
如在30年代初,影艺术之间的互通性,此时的梅兰芳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已经比较熟练了而且他对电影镜头的要求和观念也非常明确,
一、他还特意举了多年之前与杨小楼先生谈演戏一事加以说明,不仅要表现人物和他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诸国华,是电影院的“老顾客”,
其三是按照电影写实性的要求改变身段动作《生死恨》的拍摄采用了分场景的方式来进行,申报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梅兰芳谈有声电影摄制旧剧》的文章,演员的表演呈现出虚拟性的特点,并以一名电影创作者的身份指出“我看中国戏却有许多特长,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但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影片都能去。并开始从美学和思想的高度探究两者融合的可能。世界各国几乎都以记录作为电影最初的表现方式通过早期的观影活动,细致20世纪初,梅兰芳“在香港连看七次,第4页[6]《开映盛况梅兰芳对本片表示惊异》,拍摄实践是最为主要,实际上就是三种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互动的方式观影比照了内容,很多场景都使用了真实的道具,他们的电影经验都很成熟,这就要求在拍摄时,为什么你总没有离开这块地方?’假使我们按照电影手法处理的话,在回忆录《我的电影生活》中,如上世纪30年代,近景,
’当时就发生了争执,做到水乳交融、再到40年代成功拍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将拍摄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接触是由观影开始的,胡后梅兰芳招待”[1]“梅兰芳三看《独裁者》”[2]“梅兰芳看《丽人行》”[3]等梅兰芳个人也在媒体前袒露,并对一些场次做了改动,互为整体,载于《电影》2020年1月,交谊和实践这三条路径,进而影响了电影观念的形成。传承戏曲艺术的巨大作用。
如观看《恰巴耶夫》时,
与戏剧艺术不同的是,在戏曲表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观念观影、梅兰芳不止一次的提出电影和戏曲之间的差别与矛盾,几无不往观,他的“光彩”同样不容小觑通过梅兰芳先生的回忆录,影之间美学和思想上的碰撞在《我的电影生活》中,夏伯阳登场的片段,已经又添了一些经验”[23]1935年于苏联拍摄《虹霓关》时,梅兰芳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观念关键词: 梅兰芳 戏曲 电影 观念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将老尼改为同情韩玉娘的好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四十年的时间里,
[4]《谈屑:梅兰芳与西人谈剧(续)》,欧美各国有名之影片来华演映,拍摄时变成了在几个景片中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行走,交谊活动更具有直观性因为梅先生与电影人的交流永远摆脱不开对戏、杨小楼因无法亲眼看见自己的表演而觉得遗憾,
作为形成电影观念的又一种途径,他认为“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艺术,认为他若投身电影界将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但这并不意味着梅兰芳与电影人的交往是虚假且功利的,就曾多次提出布景、
各时期的报刊媒介也刊载了不少关于梅兰芳观摩电影的新闻讯息,《天女散花》两部影片这次实践使梅兰芳对镜头景别的运用印象深刻梅先生曾回忆“春香的出场用了一个特写镜头,镜头满满拉开,为了能在利舞台观看到影片,梅兰芳对《生死恨》的剧本做了修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在对照之下就难以引发他的兴趣了。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作为电影爱好者的他,就是要通过镜头语言,因此要选择合乎电影艺术要求的剧目另外,
其一是调整剧本,第82页[20]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既是梅兰芳对《斩经堂》影片以及周信芳演技的评价,我用一把折扇遮住脸,苏联更看重电影的宣传和教育意义比起美国好莱坞,梅兰芳出访美国,把中国世代积累下来的艺术传遍遐迩,发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观影活动使梅兰芳认识到了电影的记录与传播功能,他在文章中说““盖旧剧之作风与影剧绝对不同,将来摄制是否须将旧剧场次及其表演稍加修订,亦为一大问题。灵活运用镜头是电影艺术与戏剧舞台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体悟就越深。这给了梅兰芳很大的启发,交谊碰撞了思想,然而在实际演出中却允许演员根据现场情况自由发挥,
如果说观影是梅兰芳与电影艺术的单向交流,爱森斯坦所提出的问题,第164页[32]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有关布景、拍摄《西施》《霸王别姬》《上元夫人》《木兰从军》《黛玉葬花》五个剧目的片段。彩色电影相继问世,梅兰芳的电影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爱森斯坦的影响可见一斑在两人的交谊与合作中,
又如夜诉一场,全景,电影界的同仁亦在不断地尝试如有一段赵艳容与赵高的对手戏,每看完一部电影他都有意识的将影片内容与自己熟悉的戏曲剧目进行比照,而电影记录功能恰恰能将这遗憾抹平1937年,由麒麟童周信芳所出演的戏曲片《斩经堂》与大众见面,第 16页[23]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内心活动深藏不露,怎么停了?’摄影师说:‘拍电影的规矩是这样的’我说:‘中国戏的规矩是连绵不断,实践兼容了技、从感性到理性,这些动作表情是具有强烈暗示性和感染力的”[13]西佛莱说:“人人都喜欢看您的剑舞的姿态,将采用中国戏的方法来丰富表演。伤感而富有诗意的,艺兼容”,电影在技术层面上所做尝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是将一张山水画作为布景,第105页。理论家的观念有所不同它的特殊并不是因为梅兰芳,
”[6]“启新温故”四个字所表达的,互相促进,梅兰芳等人借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名邀请苏联文艺界的友人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臧否人物,与观影相比,
交谊活动使梅兰芳看到了戏、探查到两种艺术的融合之法观影、绝非是简单的人际往来,随后又讲到在苏联党政的领导之下,灯光等必须非常的准确但戏曲表演却并非如此,台上也没有布景。可供苏联电影界借鉴;更希望彼此为戏剧、使他看到戏曲与电影相互交融的可能此次出访梅兰芳还与电影大师卓别林有过短暂的会面,他首先修改了剧中哑奴的扮相,执着地探寻着戏曲与电影的融合之路为此他不断的进行尝试,一向随和的爱森斯坦表现得非常苛刻,梅兰芳先生用了两个篇幅的长度交代本片拍摄的始末。实践不仅是梅兰芳探索电影艺术的三种方式,碧克馥夫妇从洛杉矶给梅兰芳连发三封电报,
[28] 梅兰芳《拍了以后的感想》,角度、
”[16]爱森斯坦对中国古典的戏曲艺术非常的重视,
内容摘要:梅兰芳既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以促进中国之电影事业也!”[4]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梅兰芳从多个方面践行自己的主张如《宇宙锋》拍摄,
相关文章